以改革红利解决农村养老问题

2021-04-27 16:52 来源: 浏览:
热点:

 

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,新农村改造逐步普及,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。但是,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农村越来越多了。作为一项关系到农村经济、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,农村老人谁来养,已成为摆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难题。农村体系建设,该如何统一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来呢?

 

农村老龄化,到了什么程度?

 

国际上,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%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%,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。照此标准,中国毫无疑问已经迈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。根据今年6月民政部发布的《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》,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1.94亿,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.3%;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.27亿,占总人口数的9.4%。

 

全社会层面上,老龄化已达到相当的程度;具体到农村地区,老龄化问题则更为突出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,2010年时我国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就已达到15.0%,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.1%。

 

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只是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方面,养老压力的另一方面在于老龄化的速度加快。根据卫计委的统计,按照目前的人口结构变动趋势,预计到2020年,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.43亿,到2050年左右达到老龄化峰值,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。同样,速度压力在农村地区也表现得更为明显:在工业化浪潮中,大量中青年农民融入城市,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大大加剧。

 

越来越老,是老龄化的又一个重要表现。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,截至2012年底,全国共有百岁老人5.6万人,比上年增长1.8%。平均寿命延长,自理能力下降,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失能期,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,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不断加大,所有这些因素,最终都化为了养老压力。

 

如此多的农村老人,由谁来养?

 

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,在工业化转型期本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不断瓦解的态势当中,比如两代人不再住在一起,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就难以保证了;而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制度选择又大大加速了这一态势,其中,以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最为明显。子女的减少意味着老年人经济供养压力的骤增。

 

尽管目前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,所占比例并没有降低,但是,养老质量出现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。即便子女在经济供养方面不存在太大压力,也难以保证对老人的悉心照料和精神关怀了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养老百科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