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易伤阳 穴位按摩可提气

2021-04-28 14:59 来源: 浏览:
夏天喝冷饮、吹空调等不当之举易伤阳。另外,人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体体质变差,阳气越来越弱。中医认为,夏季人体阳气多不足,应养阳气。穴位按摩可达到养护阳气、祛除湿邪、

夏天喝冷饮、吹空调等不当之举易伤阳。另外,人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体体质变差,阳气越来越弱。中医认为,夏季人体阳气多不足,应养阳气。穴位按摩可达到养护阳气、祛除湿邪、增强抵抗力等保健养生功效。

气海穴,气海,气就是气态,海就是大的意思。气海如同气之海洋。气海穴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中下1.5寸。取穴时,可采用仰卧的姿势,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,将其10等分,从肚脐3/10的位置,即为气海穴。

补阳气按摩方法: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摩此养生穴位1次,每次按压15分钟,每分钟按压15次。

涌泉穴,涌泉穴是肾脏经络中的主穴,它位于足底足前部凹陷处第2、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处,经常按摩此养生穴位具有增精益髓、补肾壮阳、强筋壮骨的作用。

补阳气按摩方法:有三种方法可应用于刺激涌泉穴。一是用药物烘烤、熏洗,二是用灸疗、膏贴,三是采用各种中医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刺激涌泉穴,达到补阳气的目的。

足三里,足三里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简单取穴,从下往上触摸小腿外侧、左膝盖骨下面,可摸到凸块(胫骨外侧髁)。由此再往外,斜下方一点之处,还有另一凸块(腓骨小头)。这两块凸骨以线连接,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,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,正是足三里穴。常按足三里穴可补肾壮阳。

补阳气按摩方法: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摩此养生穴位1次,每次按压10分钟,每分钟按压20次,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、发热的感觉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养老百科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上一篇:喷水法治岔气

下一篇:别把衰老当病治

薛应中:无愧于心的中医人生
薛应中:无愧于心的中医人生

“秦地无闲草,自古多名医”。十三朝古都的西安,既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,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发祥地,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,到享有“药王”美誉的唐朝医学家孙思邈,历代

流感A、B型怎么区分?小看流感,当心要你命!
流感A、B型怎么区分?小看流感,当心要你命!

小看流感,当心要你命! 医师指出,流感为一种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,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烧、头痛、肌肉痛、疲倦、流鼻涕、喉咙痛以及咳 嗽等症状,大多数人通常可在两周内完全康

皮肤过敏诱因多风热、肝经及脾胃湿热着手
皮肤过敏诱因多风热、肝经及脾胃湿热着手

皮肤过敏诱因 皮肤过敏诱发因素繁多。中医师表示,如外邪、湿气、空气污染、某些食物、化学制剂、接触性物品等皆是,中医疗法多半从风热、肝经湿热、脾胃湿热着手治疗。 医师

查大便加号越多越严重
查大便加号越多越严重

大便常规的几项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(RBC)、白血球(WBC)、细菌敏感试验、隐血试验(OB)以及查虫卵等。便常规化验单和尿常规一样会以-代表正常;以表示结果可疑;以+表

小技巧检查判断你脊椎是否健康
小技巧检查判断你脊椎是否健康

如果你的脚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:通常是由于双腿长度的不相等或沿着脊柱长轴压力的不均衡。 你的颈部、背部或更多的关节发出爆裂的声音:通常是由于你的脊椎关节被锁住或卡住

头晕有哪些原因
头晕有哪些原因

药物副作用:高血压药物ACE抑制剂和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,都会降低血压,诱发眩晕。 缺铁:疲劳乏力是贫血的一大主要症状。由于身体缺铁,血红细胞减少,血红蛋白携氧量减少,大

仙乐健康:夯实专业实力,聚焦大健康产业
仙乐健康:夯实专业实力,聚焦大健康产业

这次疫情,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健康的再思考,食品的健康化、功能化将成为行业发展和创新的一大重要方向。作为全球知名的营养保健食品综合服务提供商,仙乐健康紧密围绕“健康中国”国家

飞蚊症治疗着重调理湿、瘀、虚
飞蚊症治疗着重调理湿、瘀、虚

中医师表示,中医治疗飞蚊症着眼于湿、瘀、虚,同时一并调理人体脏腑、经络、气血,促使所有功能恢复正常状态。不过,如果诱发飞蚊症的原发病未能控制者,这时应以治疗原发病

慢性胆囊炎结石移位疼痛剧烈
慢性胆囊炎结石移位疼痛剧烈

慢性胆囊炎、胆结石两者常会同时存在。中医师表示,慢性胆囊炎属于胆囊常见疾病,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胆结石,常会出现绞痛,特别是结石移位时绞痛更剧烈,痛处在中上腹或右上腹

那些沦为“三等公民”的老人
那些沦为“三等公民”的老人

要说这漫长一个多世纪以来,医学发展急速飞快。然而有一种病,即便2019年的我们,能做的却跟100多年前没有太大变化。 这种疾病,就是阿尔茨海默病,也就我们所说的老年痴呆症。